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七下电子课本文集 |
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,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, 小说创作大放异彩,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。 为什么说《红楼梦》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?清代的戏剧剧种有什么新的发展? 《红楼梦》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,其中艺术成就最高、 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。这部长篇小说初名《石头记》。 晚年,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专心致志地进行小说的创作和修改, 生前基本定稿了前 80 回。后来高 ![]() 人物扫描 曹雪芹,名 ![]() ![]() 《红楼梦》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, 通过贾、史、王、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,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,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,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。 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、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、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, 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、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, 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,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。 ![]() ![]() 《红楼梦》全书背景广阔,情节复杂,头绪纷繁,人物众多, 书中有姓名的就有 700 多人,但作者以严谨的结构、清晰的层次、精练而生动的语言, 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,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。 这部思想性强、艺术性高的小说问世以后,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, 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,始终无法禁绝。至今,《红楼梦》已被译成多种文字,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。 相关史事 《红楼梦》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, 此后印刷面世,立即得到广泛传播,以至当时有“开谈不说《红楼梦》,纵读诗书也枉然”的说法。 后来,越来越多的学者对《红楼梦》进行全面的研究,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—“红学”。 昆曲与京剧艺术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, 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。清代的戏剧创作,紧密联系社会现实, 反映人民的心声,受到大众的喜爱。当时,观看戏剧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。 清朝时期的戏剧,剧种不断增多,剧目繁多,内容丰富多彩,表演艺术推陈出新, 流派风格争奇斗艳,雅俗共赏。其中,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。 ![]() 昆曲,又称昆剧、昆腔, 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。明朝万历末期,经过改良, 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,表演艺术日趋成熟,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, 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《牡丹亭》。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, 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,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, 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,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。到了清朝前期, 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, ![]() ![]() 相关史事 《长生殿》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, 叙事严谨,文辞华美,音律严格,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佳作。 《桃花扇》借助秦淮歌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,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, 人物形象鲜明,情节起伏跌宕,词句谨严凝练。当时的观众在观看这两部戏时, 多流泪感叹。清朝统治者认为这两部戏有怀念故国之嫌,予以禁演。 清朝中期以后,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, 上演的剧目也多是逃避现实或歌功颂德的庸俗作品,为宫廷和贵族所观赏, 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。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,昆曲逐渐走向衰落。 乾隆时,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,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, 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。1790 年,乾隆皇帝 80 岁寿辰时,由徽商出面组织的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 ① 先后到北京献艺。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,唱调高亢爽朗,赢得观众喜爱, 一时誉满京城。后来,徽调不断吸收昆曲、秦腔、京调、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, 加以创造和改进,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“皮黄戏”。 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,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,以后就被称为“京戏”或“京剧”。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,又得到皇室的扶持,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, 日臻完善,成为最主要的剧种,流传四方。 ① 四大徽班,是指三庆、四喜、和春、春台四个徽剧戏班。 徽剧是最初形成于安徽徽州一带的民间戏曲,后广泛流行于南方各省。 ![]() ![]() 相关史事 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, 早期分为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、武行、流行 ②等七行 ,以后归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行 ;又将唱、念、做、打相结合,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。京剧是中国的“国粹”之一,被誉为“国剧”。 ② 流行,即龙套。 课后活动 1.《红楼梦》问世后,据载: 好事者每传抄一部,置庙市中,昂其值得数十金,可谓不胫而走者矣。 —程伟元《红楼梦序》 想一想:人们为什么热衷于《红楼梦》?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? 2.清朝的画坛上,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八位画家被称为“扬州八怪”,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一位。 查一查:他们的绘画具有怎样的风格? 知识拓展: 大型典籍的编纂 清朝前期,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、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。 从康熙到乾隆时期,编纂了许多大型的书籍,涉及的内容广泛,门类齐全, 在规模上超越前代。康熙时期编纂的《康熙字典》,是一部大型的工具书, 共收字 47000 多个;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共有1万余卷,内容广泛, 涉及当时的主要学问。乾隆时期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最为浩繁,总计近8万卷, 近8亿字。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现藏于国家图书馆,分装在 6144 个书函中, 摆放在 128 个书架上。这是《四库全书》现存唯一原架、原函、原书一体保存的版本。 ![]() |